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96章转移重点(1 / 2)





  载人登月工程烧了不少钱,在完成了最后一次登月行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正式宣告结束的时候,在该项目上的政府直接投资就超过了七千四百亿华元,其花费比危地马拉战争的全部开支还高出了百分之四十。把社会间接投资算上的话,载人登月工程的总花费在一万亿华元以上。

  只是,载人登月工程所创造的、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其花费的数十倍。

  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利益,特别是由科技进步产生的利益,根本就无法准确估算。

  要知道,在这项空前的科技工程中,总共产生了数十项新技术,推动了数个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

  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电子计算机。

  事实上,计算机早就出现了。

  在大战结束之前,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开发出了计算机,而且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已投入使用。当时,这台计算机属于陆军,主要用来进行弹道计算,设计出性能更好的枪炮。

  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并不广泛。

  不是计算机没有价值,而是受技术水平限制,其价值很难发挥出来。

  这就是,当时的计算机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

  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塞满了一个巨大的仓库,而且其运行时的功率高达数千千瓦,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耗电量。而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万次,仅能进行简单计算。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研制的计算机也差不多。

  此后,中德的计算机科学家都把重点放在了缩小电子管的体积上。

  虽然在一九六零年前后,晶体管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已经有科学家提出,晶体管更适合用来制造计算机。而且晶体管更容易实现小型化,也就能够制造出体积更小、功率更低与运算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

  只是,当时中德军方都不太重视晶体管。

  原因很简单。晶体管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降低了其军用价值。

  这就是,晶体管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在核战争中无法生存下来,而中德军方都认为下一场战争是核战争。

  显然,如果计算机在核战争中瘫痪,那还有什么价值呢?

  相比之下,真空电子管计算机就没有这样的弊端,即便在核战争中,真空电子管计算机也能照常工作,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结果就是,出于军事上的需求,中德军方都义无返顾的把重点放在真空管的小型化上。

  问题上。真空电子管受其自身特性限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得太小,因此计算机的集成化程度就无法大幅度提高,也就不可能做得太小,而体积庞大、功耗巨大、运行速度缓慢的计算机自然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当时。中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公司甚至认为,全世界只需要一百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虽然在真空电子管这条技术道路越走越窄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认识到,晶体管才是计算机的出路,也只有晶体管能够解决计算机小型化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使计算机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巨大的研究投入,以及不太明朗的前景,让很多私营企业都望而却步。

  在一九七零年之前,中国只有三所大学的实验室在从事晶体管的研究工作。

  因为这三所实验室的研究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以及少得可怜的政府拨款,所以研制进度十分缓慢,处于最原始状态。

  直到一九七零年,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

  这就是,顾祝同通过载人登月工程,在当年年底为晶体管的小型化与实用化研究项目拨款七千六百万华元。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了。

  有趣的是,当时顾祝同提出的研究目标非常低。这就是,生产一种更轻便、能耗更低的电子控制元件,取代原本计划用在月球飞船上的真空管控制元件,达到让控制系统减重五十公斤的目的。

  在顾祝同看来,如果能用七千六百万华元让月球飞船减重五十公斤,那将非常划算。

  事实上,在载人登月工程中,几乎所有技术工程都与减重有关,即尽一切努力减轻整个系统的重量。

  要知道,把一公斤的载荷发射到近地轨道上,需要花掉大概两万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