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4节(2 / 2)


  赵秉安现如今已经确定,苏府之内必定藏着与外界相通的暗道。因为苏泽衡每日除了公干的三个时辰,其余时间一直龟缩在府内,想筹谋这么一件大案子,他势必得跟背后的主子碰头吧。

  可惜沈林将苏府外周排查了个遍,也没寻到什么可疑的地方。

  他倒是想在长宁郡王府或者上林苑那边守株待兔,不过,内侍监那帮疯狗时时在一侧盯着,让人不敢靠近呐。

  但是,据刚刚得到的消息,长宁郡王府已撤走大半宫奴,郡王妃的陪嫁下人接掌了整座王府,正在照顾一对受伤的新人。

  相较于前两位殿下,这位长宁郡王不仅解除了私下里的圈禁,甚至因为伤势的缘故得到乾清宫不少垂怜,至少出京的日期被明旨推迟,拖到太庙大祭之后了。

  赵秉安不是坐以待毙的人,现在敌在暗我在明,虽然摸不清楚是哪路鬼神兴风作浪,但苏泽衡必然是身在局中,而且自己这次损失不少,若无丰同分家两位将才,五城兵马司这点家底非得赔光不可。

  好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五爷前几日来信提醒了赵秉安,打蛇打七寸,苏泽衡浑身扎刺,却有一处柔软易戳,那就是其子——苏煜!

  这件事已经交给二房几位堂兄去做了,赵秉安现在首要任务是完成会试,毕竟不入仕,他前头做的一切都是枉然。

  圣旨早下,太子是不可更改的会试主考官,顾椿这些日子一直避其锋芒,堂堂一位阁老,都快躲得见不着人影了。

  乾封帝常将其诏入宫内畅谈,每每话题皆是皇太孙,就是想借顾家给爱孙搭一份班底,顾椿不傻,听得懂这弦外之意。这位老大人其实心里有些不大乐意,毕竟前头已经站错了一回队现在心里正发怵呢,可若是不接圣上这根橄榄枝,恐怕顾氏一族不日就要遭到清算。

  也罢,皇太孙毕竟是东宫嫡出,朝廷正统,辅佐这位小殿下总比魏康之流名正言顺吧。

  接下来的一个月,残缺的刑部与宗人府就魏王谋逆一案相互推诿,没办法,乾清宫一再打回他们的判书不就是想偏袒五皇子吗,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法审。

  案子死捂在刑部,就一直拖着,乾封帝反复一句查无实证,摆明耍无赖。

  太子虽然气闷,但无可奈何,而且他还要忙着操办会试,招揽新势力,哪能继续在这件事上浪费心思。

  再者,石家被革了军职,武贤妃遭贬,魏王就是拖还能拖多久,早晚得把这王爵削了。

  迎春喜放,桃花开蕊,不管朝局上如何纷争,三月春闱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其实开年之后便有许多士子入住京城,只不过风头都被皇家接二连三的变故夺去了,故而无人留心。

  眼下会试之期逼近,京城里立时改换了气氛,到处都是谈经论道的士子,丝毫不见往日的腥风血雨。

  第198章 会试

  “应试那么辛苦,你这几日何不在外间松快松快, 我这身子, 又照顾不了你……”

  赵秉安紧了一下怀里口是心非的小女人, 这是他的妻子, 肚子里还怀着他的骨肉,怎么能不上心。

  母亲那边因为陪房一事,前段时间很是闹了点小脾气,这也是承爵府上常见的规矩,主母有孕之后,总会有这么一遭,很多还是从娘家带来的陪嫁丫鬟呢。

  可惜, 赵秉安对女色一事真的不上心, 他就想有个平平稳稳的家庭, 至于四叔那样的风花雪月,他可消受不起。

  这一点上,赵秉安还挺感谢自家媳妇的,好歹知道夫妻不相疑的道理, 婚前的允诺虽然至今未曾重提, 但两人的心思指定是栓在一起的。

  不管外面那些善妒的谣言如何播散,人该吃吃该喝喝,一点没亏着自己和孩子,回文院内更是连半点风波都没起,可让好一些等着看热闹的人失望了。

  “会试有婶娘帮忙准备,不会出什么差错, 你就安心养胎吧。”

  “这都五个月了,按理说也该有点动静了才是,小家伙最近有没有闹你?”

  “还好,有母亲照料着,已经不像前些日子反应那么大了。”

  家和万事兴,蒋氏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那经得住邵媛馨软磨硬泡,再说肚子里还揣着个大金孙,两人之间那点小摩擦根本不算事。

  关键蒋氏也清楚小儿子的秉性,那就是个犟驴,以往不是没塞过人,最后还不是都被贬到外院洒扫去了,成婚以前就那德性,现在更是不用指望了。

  蒋氏也不是和儿媳妇过不去,只是想着多子多福,一人生到底是单薄了些,现在瞧着儿子儿媳都不领情,她也就算了,反正老爷说的也对,嫡庶终究有别,她可不想将来眼睁睁看着几个孙子争斗,都跟老四似的还不如不生呢。

  隆宝四年的这场会试开始的非常低调,京城中人人好似都提不起精神来,文会诗社一应娱乐活动全都被停,上万士子皆闭关读书,尤其是江南几大书院的才子,通通藏匿了声迹,再不复往年猖狂模样。

  也是,近来内阁中江南士族的力量遭受严重打击,苏次辅眼瞅着要被圣上厌弃,张阁老顾阁老最近也不得不自降身价,拉拢陇西士族进行联姻,以在东宫那里挽回局面。

  此次朝野中已有风声传出,十八位同考官尽出翰林院,为首的三位大学士无一出身江南,看来太子是有意震慑士林了。

  这种情势下,国子监的势头一片大好,很多饱读诗书的有志之士都意欲下场一试,毕竟在天下人眼中,太子登位已成定局,这头批“天子门生”的殊荣可不能被人抢了去。

  永安侯府打从二月下旬就收到了不下上千封拜帖,有自荐的,也有借路引荐的,凡是与赵家沾亲带故的,都想借着永安侯府探探东宫的口风,现如今烧太子的冷灶已然是迟了,但尽忠竭诚总能讨口热汤喝喝吧。

  老侯爷原也有点飘飘然,认为大事将成,不过收到五爷自两江发来的信件以后,便阖紧门户,再不管外面洪水滔天。

  世子不日前以尽孝为名上了辞官的折子,乾清宫虽未明批,但已将大少爷赵秉宣擢为正四品给事中郎课,想来是允了。

  三爷原也想趁机从工部脱身,无奈唐老尚书要借他平衡堂官势力,当场否了他的试探,爷俩暗地里也嘀咕过几句,赵家不想盛极而衰可以理解,但三爷膝下幼子还未在朝上立稳脚跟,此刻拂衣,未免太早了些。

  相较于赵氏一族的知情识趣,原东宫党的嘴脸就不大好看了。除去尚未还朝的几脉旧势力,其他人算是将六部地盘咬了一个遍。

  尤其是户部这个地方,新旧势力冲突的极为严重。陇西士族投靠东宫虽晚,但在对抗内阁施压时可谓出了大力,折损精锐之多,太子都颇为惋惜。相较而言,焦查几家东宫心腹当年暂退锋芒之后便一直神隐,事事不露头,虽说这是太子的吩咐,但功劳簿上滑溜溜的一片也是骗不了人的。

  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尤其这几年风调雨顺,国库充盈,谁不想朝这块肥肉上咬一口。

  太子的态度让人捉摸不清,一方面他召集东宫旧人重组詹事府,另一方面又在朝庭各要缺上安插新人手,表面上看似是两不想帮,实际上却在新旧党人之间埋下了不少隔阂。

  赵秉安的位置其实殊为尴尬,说他是旧人,但他不属于东宫伴读那一拨,没有与太子从小相伴的情分。但若说他是新人吧,永安侯府又是明面上东宫首批投靠势力,老侯爷封太子少保的时候,那些人还不过是刚启蒙的小娃娃呢。

  而且,赵秉安的名头响,满朝上下没有谁不知道永安侯府十公子是东宫的常客。

  像这次,穆家遭黜,顺天府尹一职被人抢破了头,最后却落到了蒋家大爷手里,靠的不就是其外甥深得东宫信任吗。

  还有蒋正楷老爷子,都快往七十奔了,还升上了正三品刑部侍郎,现如今刑部那般情形,纵使突降位阁老坐镇,也未必能把权柄抠回来。

  朝局上太子一家独大,乾封帝却放任不管,一门心思扎到了皇太孙的身上,邵文熙成了自顾椿之后第二个被乾清宫常诏的人。

  圣上的心思不难懂,内阁里唯有顾邵二人年纪最轻,以阁老的寻常寿命来算,这俩人至少还能活个一二十年,届时正是皇太孙长成,需要助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