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3节(1 / 2)





  “……随你。”若不是有求于人, 文濂根本不想踏足赵府半步, 但是师兄时隔二十载好不容易又纳了一个关门弟子, 一身衣钵不能毁了去啊。

  “晚上就是鹿鸣宴,大人怎么挑这个时候过来了?”文濂一直处在层层监视中,他一天三顿吃的什么赵秉安都一清二楚。

  他倒是没想到严君启那小子居然有这样的背景,怪道第一次见面就敢开出那样的天价,可惜,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明人不说暗话, 本官此次来, 是想请你高抬贵手, 放过一个人。你也不用跟我打马虎眼,本官都打听清楚了,此次科场舞弊的乃是严崇福,你根本没有理由将严君启下狱。”

  不出所料, 塞苌府明德书院的山长是文濂同出一脉的师兄, 这严君启是其心爱的关门弟子,也是将来的东床快婿,严崇福入场舞弊被抓,这件事原不该波及身在号房的严君启,但赵秉安留了个心眼,早早就让任重盯紧了这父子俩。

  任重虽不知这两人有何异处, 但既然是赵秉安特意吩咐的,他死死盯着就是了。他一早就知道,严崇福无足轻重,那个小的才是赵秉安看重的,所以严崇福一落网,严君启那边便火速被锁拿下狱,这父子俩在布政使司衙门由重兵看守,甭说文濂,就是孟薛涛,没有赵秉安的手令他也别想见着人。

  “您说的可是那甘于府的次名廪生,明德书院的严君启?”

  “自然是他。”

  “那明诚劝您一句,回去让您那位师兄把揣来的婚书烧了,正好河北的文学泰斗齐聚北直隶,他清理门户正当时。反正严君启身上已经背了个科场舞弊的名头,这时候悔婚,没人会说道什么的。”

  听着赵秉安斩钉截铁的语气,文濂就知道这里面恐怕有很多他不清楚的内情,赵家这小贼的性情他这些日子也摸清了一二,不是事关紧要,绝不会如此不近人情。

  不是说师兄的弟子出身寒门吗,为何会惹上赵秉安这样的人物?

  “无可回转?”

  明德书院背后站着的老家伙和邵雍关系匪浅,赵秉安可以不在乎那劳什子山长和文濂,但他不能让师傅的脸面难看。

  “看在家师的份上,明诚就多说几句。令师兄择人的眼光,那可实在是,一言难尽……”

  “他以为严君启应试无望,便会安心留在明德打磨学问?哼,那小子天生一副名利心肠,甚至不惜以吏身入仕。登科楼当夜,文大人可知他做了什么?”

  吏身入仕?明德书院引以为傲的骄子居然要去做那不入品级的胥吏,这是当着全天下的面把明德的风骨敲碎磨干呐。

  “混账!”此刻先不说登科楼那档子破事,单就入吏这事就让文濂暴跳如雷。这也就是师兄的弟子,若是他门下出了这样的孽畜,一早打死了事。

  “文大人先别急着发怒,那严秀才做的可不止这一点。登科楼里,数十士子重伤,任重幼子瘫痪,这背后的罪魁祸首一直追查不出,明明当时赵府的铁卫围了整座酒楼,甚至还有顺天府役和布政使司厢军在外襄助,可愣是没抓着人,根子就出在您这位师侄身上。”

  “什么?!”登科楼当夜他也在场,严君启一直默默无闻,怎会惹出如此大祸!这几个月,别看任重似是消了怒火,全力备考,可整座北直隶的宵禁盘查却一日严过一日,到现在都没片刻放松过,要是让他得知,其子的遭遇与严君启有关,那明德书院迎面就是一场大灾啊。

  “是他放跑了酒楼里的细间?”

  “可能,他并未在明诚面前坦诚,只是希望能以自己手中的线索,换一监生的名额。”

  “监生的名额明码标价,他想让你捐在哪里?”陇西士族皆进族学,明德书院的招生面主要针对的是寒门和中低层官宦子弟。河北除了北直隶的府学,便再无一家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严君启想在外挂籍监生,免去乡试,除了府学,还能在哪里?

  “京城,国子监。”

  一开始还没敢这么狮子大开口,后来任重与赵府的关系愈见明朗,那严君启便也活泛了心思。任重官威甚重,他不敢前去招惹,再说无凭无据,单就几句话,恐怕那位左参政能先把他下到大牢里过一遍刑槽,确保他言语的可信性。

  筛来筛去,就剩一个赵秉安对他手里的线索感兴趣。而且,就赵秉安的身份而言,区区一个监生的名额真算不上什么,严君启没料到会那么干脆的被拒绝,一点余地都没有。

  等他第二天醒过神来的时候,却是活活吓出了一身冷汗。沈林手下的暗卫半遮半掩的守在他们父子周遭,生怕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赵秉安设好了这个鱼饵之后便暗地留意,想看看能不能钓出什么东西来,可惜,直到开考之前,这严家父子身边还是一点动静都没出现,等到号房毒烛事件爆发,严崇福昏迷,赵秉安才不得不将这两人提前拎出来特殊对待。

  严崇福也是自作孽,进场科考之前竟以“取暖”之名贪饮了几杯烈酒,酒劲儿上头,白日在考场中半昏半迷,等到深夜便开始拼命答题,只一夜便吸进去根半蜡烛,再多药茶也都无力回天。

  任重将人带出来的时候已经毒入肺腑,现在也只是勉强用人参吊着命。

  这种情况下,严家父子是指定要被灭口的,谁求情都不好使,赵秉安截留着严君启,为的也就是他嘴里剩下的那点线索,什么时候那小子想通了,严家什么时候就可以上路了。

  严君启是个可造之材,胆大心细,胸有谋略,可惜太过功利,身为明德书院未来的乘龙快婿,他什么样的资源不会有,偏偏非要自己往枪口上撞,真是枉作聪明。

  文濂此刻一张老脸已经挂不住了,要是知道严君启是那么个东西,他今日绝不会登门来自取其辱。

  “你打算怎么料理他?”

  “没入军奴,发往北疆。”

  “……好歹留他一命吧。”北疆的军户尚且十不存一,没入军奴,那就是送到战场上去做炮灰,就算侥天之幸活下来,那样的环境下恐怕也是生不如死。纵使是那小子自己不争气,可毕竟师兄花了这么些年心血,真毁得一干二净,他肯定受不住。

  赵秉安摇摇头,此事没有转寰的余地,严君启最后的价值就是为他引出河北境内那股神秘势力,否则,以他谨慎的性子,严家父子早就不在了。

  “此事事关陇西士族安危,任重等人绝不会轻易放手,将其流放到北疆,已经是看在莫老先生的脸面上网开一面了。不过,若他能在北疆站得稳脚跟,我倒是可以另给他指条明路。”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严君启并不是个做暗棋的料子,但赵秉安也舍不下手中的势力去北疆打前站。侯府每届入役千人,三年之后能健全回来的铁卫尚不足百数,这还是打小接受过训练的,要换成沈林手下那些人,全折在北疆都不够。

  再说了,让严君启家破人亡的可是任重,以那小子的心性说不定能凭一口气在北疆撑下去。

  “你想让他弃笔从戎……”这恐怕是唯一的办法,牵涉到科场舞弊,不管是否清白,严君启在士林中已再无立身之地。而军中规制松泛,万事以战功为首,只要能在战场的拼杀中活下来,那脱籍之事也不难。

  这样说,总算是能让师兄安心一二。文濂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师侄没什么深厚的情感,他能上门这一趟,在师兄弟之间足够交代过去了。

  “秋闱马上就要结束了,最多不过半月,本官便要启程回京,考场中的案子你到底打算如何?”

  “这点就不虞您牵挂了,您就回去清清白白做您的通政使,把河北的一切都丢到脑后去,这里于您只是一场大梦,梦醒了就该往前走了。”

  通政使这么重要的位子好不容易握在手中,怎能让其蒙上灰尘。文濂是乾封帝的心腹,就算不是最得宠的那也是颇为得用的一批,有他在,就好似在御案边安了自己人,日后太子就不用那么费心的琢磨乾封帝的心思了。

  而赵秉安也得为他将来的仕途打算,等明年科举结束,不出所料他会留在翰林院,而通政司与翰林院的大部分职能是交叠的,届时他要谋划一些事情还少不得要仰仗这位文大人呢。

  “可那封契书……”那是他唯一的把柄,文濂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如何拿回来。

  赵秉安摸着杯沿,对这位的得寸进尺有些无奈,“早就入京了,想来东宫几日之前就该收到了。”

  一口气久久呼不出,文濂的脸色说不出的灰丧,他这算是被绑上了船,下不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