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72章警戒舰(2 / 2)


  更重要的是,斯普鲁恩斯吸取了珊瑚海大海战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从交战中学会了一些中国海军的战术,特别是防空战术。

  要知道,中国海军的防空战术,在珊瑚海大海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如果不是前出的防空战舰提前发现了美军机群,以及随后又提前发现了美军的第二波攻击机群,西南太平洋舰队肯定会惨败。正是前出的防空战舰,为舰队提供了十多分钟的预警时间,让舰队有足够的时间派出所有防空战斗机,加强舰队防空,才在遭到攻击时只损失了一艘舰队航母。

  对此,斯普鲁恩斯也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当然,他也有事实该战术的基础。

  战后,几乎所有军事学家都认为,雷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而且是影响最深远的武器系统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雷达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让战争变得更加惨烈。

  只是,雷达并非中国首创。

  在中国之前,英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雷达,只是不具备实用价值,而且中国的雷达技术,也有一部分来自英国,即通过间谍窃取了关键技术与设备,才在大战前研制出了具有实用能力的雷达。

  得益于同盟关系,美国也很快获得了雷达技术。

  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是率先装备雷达的海军之一。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对雷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主要是受海军的传统战术思想影响,很多海军将领都认为,在主力舰的炮战中,雷达几乎派不上用场,最多在夜间取代探照灯,而且测距与测向的精度都远不如光学测距仪,因此雷达基本上不可能用来直接指挥炮战。但是在大战爆发后,美国海军立即认识到,雷达最重要的用途不是指挥炮战,而是防空。接下来,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战场上完胜日本海军,让美国海军有了深刻认识,从而开始重视雷达。

  当时,美国甚至从英国进口了一批雷达。

  珊瑚海大海战,再次彰显了雷达的重要性。在总结战败教训的时候,斯普鲁恩斯就明确提到,中国海军在雷达上的优势,赋予了中国舰队更加多的选择,而且提高了中国舰队的作战能力。

  结果就是,在短短一个多月里,美军为十多艘轻巡洋舰配备了雷达。

  事实上,也只有美军才做得到。

  要知道,当时雷达属于尖端设备,别说大批量生产,能够规模生产都很不错了。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总共只制造了不到一千部舰用雷达,美国也只制造了一千多部,与其他那些产量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武器装备相比,雷达的产量低得惊人,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雷达的技术含量较高。

  当然,这也与电子工业在大战爆发后才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给太平洋舰队补充雷达,美军甚至把大西洋舰队战舰上雷达拆了下来,直接空运送往太平洋战场。

  当时,第31舰队里就有四艘轻巡洋舰安装了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

  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才有能力采用新的防空战术。

  说白了,就是中国海军防空战术的翻版,即在威胁最大的方向上,部署一艘、或者多艘对空警戒舰,把防空警戒范围增加五十到一百公里,以此扩大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区域,获得十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

  十分钟之内,一艘航母能够出动十架以上的战斗机,并且让这些战斗机爬升到五千米。

  可以说,在舰队防空中,这十分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斯普鲁恩斯把四艘配备了雷达的轻巡洋舰都置于西面,而且在离旗舰五十公里与一百公里处,分别设置了两道警戒线。此外,防空战斗机的巡逻范围也扩大了五十公里。如果外围警戒舰发现了来袭敌机,第31舰队就能获得十五分钟的预警时间,不但能让剩下的战斗机全部起飞,还能调整队列。如果内层的警戒舰发现了来袭敌机,舰队也能获得十分钟的预警时间,让战斗机及时升空。

  只是这一部署还有一个更加显著的作用:阻止敌人的侦察机靠近舰队。

  说白了,如果在足够远的距离上拦截了侦察机,那么侦察机就算发出了电报,报告的也是警戒舰的位置,而不是舰队的位置。警戒舰与舰队有五十到一百公里的距离,相当于让舰队获得了更大的机动空间。如果攻击机群按照警戒舰的方位发起攻击,那么在到达之后还得花时间搜寻舰队,也就让舰队获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甚至有足够长的时间逃出攻击机群的打击区域。

  有趣的是,当时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要到这场海战,即后来被称为“所罗门海战”的战斗之后,中美海军才对防空警戒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因此调整了航空作战战术,也使得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作战战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