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45章搜寻(2 / 2)


  问题是,此时珊瑚海上空的天气状况并不好。

  曾经掩护了中国舰队的积雨云层,现在也开始掩护美军舰队。

  前两轮搜索中,李向龙派出去的近七十架次的侦察机无一所获,别说找到美国舰队,连一艘货轮都没找到。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没有一条主要航线从这附近通过。

  下午三点左右,第三批侦察机出发。

  如果再找不到美军舰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二十五日了。

  这次,李向龙依然让每艘航母各出动六架执行侦察任务的“雪雕”,并且为每一架侦察机都设置了严格的飞行航线。

  当时,李向龙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侦察战术。

  在与日本海军作战的时候,中国海军的侦察战术非常直接,即侦察机起飞之后,以直线飞往侦察区域,在到达最大侦察半径之后,再横向或者迂回搜索。虽然这套战术能够使侦察效率达到最大,但是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即被发现的敌舰能够通过侦察机的航线,大致判断出中国舰队所在的方向。

  与日本海军作战,这个问题还不算突出。

  主要就是,日本海军没有雷达。

  相对而言,战舰上的了望员发现空中的飞机,要比侦察机上的飞行员发现海面上的战舰困难得多。也就是说,在都以目视搜索为主的情况下,侦察机会首先发现战舰,然后才会被战舰发现。如此一来,有经验的飞行员都会在发现敌舰之后改变飞行线路,让敌舰无法准确判断出侦察机的进入方向。

  当时,中国海军也对此制订了严格的作战守则,即侦察机在发现敌舰之后,至少得把转向四十五度以上。

  问题是,这只针对目视搜索。

  当战舰配备了雷达之后,侦察机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雷达能发现数十公里外的侦察机,而飞行员肯定看不到数十公里外的战舰。在雷达的辅助下,战舰肯定能首先发现侦察机。即便无法避免被侦察机发现,敌舰也可以在侦察机转向之前,大致判断出侦察机的航向。

  在美国参战之前,中国海军已经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这下,问题出来了。

  美国也研制出了雷达,而且也首先配备战舰。虽然没人知道美国海军战舰上的雷达有多么先进,或者说有什么缺陷,但是只要美国海军的雷达与中国海军的相当,就肯定具备有测向能力。

  正是如此,李向龙才改变了侦察战术。

  新的侦察战术主要就是为了隐蔽侦察机的航向,而具体做法就是让侦察机沿螺旋型航线飞行。

  准确的说,是在离开舰队,并且飞离了舰队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区域之后,侦察机就得沿着螺旋型航线飞行。因为不是直接飞向敌舰的,所以就算侦察机的航向被测了出来,敌舰也无法推断出中国舰队的方位。

  当然,这套战术也有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缩短了侦察机的搜索半径。

  “雪雕”在挂上副油箱,并且机内满油的情况下,最大侦察半径在四百公里到四百五十公里之间,比以往缩短了差不多两百公里。

  当然,比起舰队的安危,这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李向龙敢于采取这种侦察战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美军舰载侦察机的最大侦察半径也在四百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美军的舰载侦察机不可能抢先发现中国舰队。

  侦察机出发后,李向龙着手安排二十五日的侦察任务。可以说,他当时已经对发现美军舰队不抱太大的希望了。要知道,如果侦察机在最大半径处发现了美军舰队,也是五点左右的事情了。到这个时候,就算李向龙立即出动攻击机群,也无法保证在日落之前对美军舰队发起攻击。

  要知道,在侦察机发现敌舰队之后,攻击机群要两个小时之后才能赶到,而在此期间敌舰队能够航行数十海里。也就是说,在攻击之前,攻击机群依然得搜寻敌舰队,也就得花上一些时间。

  更重要的是,一波攻击不见得能够干掉第一航母大队。

  两艘舰队航母上,至少有四十多架舰载战斗机。如果第一航母大队扮演诱饵,则会搭载更多的舰载战斗机。按照李向龙的判断,要想全歼第一航母大队,至少需要两波攻击,但是在天黑之前,显然无法出动第二批攻击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