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7章纲领(2 / 2)

  对此,尼米兹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发展“辅助航母”。

  所谓的“辅助航母”,与中国海军提出的“战术航母”、英国皇家海军的“护航航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这种用商船标准建造、或者是干脆用商船改造的航母并不具备舰队航母的全部作战能力,比如载机数量只有三十架左右,最高航速也在二十节左右,最高能适应的海况在四级以下。

  显然,作为舰队主力,“辅助航母”还不够格。

  只是,在舰队航母的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辅助航母”是提高海军航空作战能力的唯一办法。

  说白了,除了舰队航母,也只有“辅助航母”能够搭载舰载机作战。

  尼米兹在“辅助航母”的发展策略上,提出了两个办法,即近期主要通过改装快速商船来获得辅助航母,而中期则要规划建造新的“辅助航母”。至于远期,则是正在设计的舰队航母。

  当时,美国海军部采纳了尼米兹的建议,并且立即着手征兆快速商船。

  只是,随后的惨烈战斗证明,“辅助航母”根本无法取代舰队航母,甚至不可能协助舰队航母作战。

  主要就是,“辅助航母”的速度太慢了,而且航空作战效率非常低下。

  以航空作战效率为准,一艘载机三十架的“辅助航母”最多只相当于一艘载机九十架的舰队航母的百分之二十。

  此外,“辅助航母”较低的适航性能,也限制了其作战使用。

  最后,美国海军大批量建造的“辅助航母”根本没有用在主战场上,而是演变成了专门保护船队的“护航航母”,以及在各个战区之间运送作战飞机的“飞机运输舰”,并没有成为尼米兹想像中的决定性战舰。

  在尼米兹的发展规划中,有一点很不显眼,却极为重要。

  这就是,潜艇在海军中的价值。

  虽然尼米兹是潜艇部队出身,其在海军中的第一份服役记录就在潜艇上,但是尼米兹并不迷信潜艇。

  有趣的是,在晋升为将领之前,尼米兹一直是忠实的潜艇支持者。

  主要是,当时美国海军的头号假想敌是日本,而日本是典型的岛国,与英国一样,非常容易遭到封锁,而潜艇正是最有效的封锁武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证明,无限制潜艇战对岛国具有决定性的战略威胁,甚至能够直接让一个岛屿国家崩溃。

  只是,在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美国的头号假想敌之后,潜艇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原因也很简单,中国不是岛国,而是美国这样的大陆国家,而且拥有的自然资源丝毫不比美国少。也就是说,中国根本不需要海运,本土出产的资源就足以维持战争消耗,因此海上封锁对中国根本没有威胁,或者说没有致命的威胁,美国海军不可能通过封锁的方式来扼杀中国。

  当然,潜艇除了执行破交任务,还有别的用途,比如执行战略侦察任务。

  也正是如此,尼米兹建议发展续航力在两万海里以上,能够从美国本土、或者珍珠港出发,前往西太平洋、甚至是南洋地区执行一个月以上的巡逻任务的远洋潜艇,而且必须是足够大的潜艇。

  不可否认,尼米兹规划的美国海军发展战略中有不少的问题,但是总体方向上并没有大的错误,而且在航母、潜艇等关键性作战舰艇的用途上,尼米兹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而这份规划在整个大战期间,都是美国海军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美国海军也基本上沿着尼米兹指定的方向在前进。

  只是,将规划变成现实,需要的是时间。

  在中国已经正式向美国宣战,而且即将出兵攻打菲律宾与马里亚纳群岛的情况下,美国海军缺少的就是时间。

  对美国海军来说,前进的道路极为艰辛。

  要想击败中国海军,美国海军必须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一次次战术性胜利,逐步改变中美海军的实力对比。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必须打得积极主动,而不是躲在港口里等中国海军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