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3章(2 / 2)


  那指挥员这才点点头,然后对李渔说:“你可愿意与我们一道前去,为我们指明那个山洞位置?”

  常茗肴在一旁拉了拉李渔,他不希望李渔再去冒险。什么贡献,什么奉献精神,很抱歉,他有,但是这些不如李渔好好的重要。只是立场不同罢了,若是换做其它捐钱捐物的,他肯定会毫不犹豫。

  李渔上前一步,说道:“愿意。”至少,他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就算真有什么,到时候鉴于他可以配合国家,可能就没什么事了?

  指挥员也给李渔发了一套防辐射的衣服,常茗肴虽然不想要李渔去,但是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挽回了。毕竟,这些军人可不是他能够左右的。就算是他想跟去,也没有资格,在这样的大事上,他也是不好开口说谎的。

  没再动用直升机,加上李渔和王勇,一队9人朝着刚刚王勇记下的坐标走去。这一次,他们的搜寻范围扩大了不少。不过依然没有在其它地方发现这种位置的金属。直到到了刚刚李渔他们到的位置,几个金属探测器都发出了刺耳又不规律的警示声音。

  这一次出来,专家团还带了更加先进的金属探测器,这里面记录的金属图谱更多,是囊括了地球上所有的已发现金属种类的图谱。不过,这种金属依然没有任何记载和资料。

  “你说的洞口在什么位置?”带队的指挥直接问李渔。

  李渔指了指不远处的山坡中间位置,说道:“在哪。”

  那一处山洞其实只能算是夹缝了,而且又有冰层在上面覆盖。很难让人发现,只是现在细想,这个洞肯定有古怪的。周围都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为什么唯独那里是没有的?

  其实在外面,大家也只能看到一个狭缝,露出一点岩石和泥土的样子。狭缝不大,估计只有一米多高,两米多长,因为里面是漆黑一片的,所以乍然望过去,不一定能够注意到。那里更像是一处阴影地带,容易被人忽略。

  队伍越往那个狭缝一样的洞口靠近,金属探测器的声音就越大。不过就算是这么响亮的声音,也没发现洞口处有什么异动。这才让大家更加放心了,至少里面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出没。

  几乎是趴着身子进入洞口的,不过进去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惊呀,这个洞口显然不像是天然形成的。因为进入洞口,里面可以看到一个长长的通道,全是入口那样大小的。但是这条通道却十分长,而且周围光滑,不像是自然形成的。

  在进入了洞口之后,所有人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仪器失灵了。金属探测器也不再发出尖锐的声音。就算是立刻反应过来,退到洞口外去,被干扰了的仪器依然没有恢复正常。这让队伍的所有人都提了个心眼,因为没有其它异动,所以才继续往里面爬行前进。现在,唯一的电器,只有干电池的矿灯还能用。

  爬行了大概超过一千米的距离,整个通道并不是直行的,也蜿蜒曲折,一直向下。估计刚刚他们就已经向下走了几十米的距离了。

  而终于走出通道的大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山洞,还有海水!没错,就是海水,被半边岩石拦住在山壁的一个洞口下面。而再往山洞上面看,则是被厚厚的冰层给堵住了。

  而在那个巨大的山洞里面,则有一些奇怪的痕迹。就像是人类的停车场一样,有一些东西停留后留下的痕迹。这让队伍的人不敢轻易向前,所有的仪器依然没有恢复正常。几个专家只能小心的,在不触碰到那些痕迹的情况下,取了洞里面的岩石标本。甚至是在洞里面的尘土,也都取了样本。

  连照相机都无法使用,洞内的情况的让所有人都知道,这肯定不是自然形成的。有规矩的条石分布,甚至还在岩壁上面掏出了一些特殊的构造。不过洞里虽然十分空旷,但是存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

  一名警员在一块宽大的条石后面发现了一个圆盘,是石头质感的,但是入手十分沉重。而且圆盘的模样很特别,像是一个光碟一样大小的东西。小心的将这个石质圆盘放入辐射隔离箱子,几乎是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使得金属探测器发出那么异常的声音,可能和这石质圆盘有关了。

  只是,这么一小块,能够在那么远的距离就能够探测到吗?而且,他们所有的仪器失灵,也和它有关吗?

  虽然这些事情现在都未能有答案,但是,在大家看遍了洞里的每个角落,也没有再发现其它东西之后,只能带着这些疑惑出去了。只能期待,回去之后对这个石质圆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够解开这个谜题。

  不过,在大家心里面,现在想到的都是同样一种存在:外星人!

  在海上、空中遭遇飞碟的事情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什么神秘的百慕大,克尔黑洞,海底金字塔等等。而在南极洲,据说是俄罗斯最早发现大量飞碟出入,这个强悍的民族也是派遣了大量的特种兵过来搜查,至于有没有结果,那就是他们的秘密了。

  而在海上,据说也有潜艇遭遇ufo,并且潜艇上面所有仪器失灵,让ufo从他们面前行驶过去,却无从追查。而在美国一个小镇,据说曾经有ufo坠毁,并且在现场发现不明金属,ufo的残骸。到现在,依然有当地的人可以作证,甚至有人的身体因为那次不明金属的出现,受到辐射伤害,还有伤痕存在。

  至今为止,那个据说是ufo坠落点的地方,依然用探测器探测依然有轻微辐射,并且金属探测器现实有未知金属。小镇上的人据说是看到了ufo里面有生物存在的,不过因为ufo坠毁,导致里面的生物死亡了。所以小镇的人还在那里立了一个墓碑的。

  本来以为这是为了旅游做出的宣传,编出的故事,或者又是外星人相信者的另一个幻想。可是很多国家的人都去亲自探测过,这些都是属实的。而那传说中的ufo残骸被美国科研队的人收去了,而就在那之后的第五年,美国先苏联一步登上了太空。这不由让人联想,他们的太空技术到底是受了什么影响?

  因为仪器无法使用,这里的探测陷入了僵局,小队的人只能先回道雪龙号里面去。但是这里的考察并不是结束了,而是燃起了这方面专家的兴趣。最终,上级指示,留下一队这方面的专家和一些守卫的士兵在岛上继续研究。等待着派遣更多这方面的专家到来,共同研究,突破问题。

  而李渔他们就要继续朝南极极点方向前进。不过这件事却为李渔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他并非军人,参与到了这件事里面。所以受到了多方警告,甚至签订了保密文件,以及他的通讯设施,网上的各种注册帐号都会受到监视。其中包括他发出去的邮件、明信片或者资料!

  不过因为没有照片、视频这些东西,所以也放宽了对李渔的监视。就算真的说出去,还不一定有人相信呢!而且具体的坐标,李渔他们也是不知道的,最清楚的要数王勇了,他是军人,而且是经过严格审核才登上巨龙号的,所以让高层的信任度更高。

  被通知而不是商量的李渔,得知了这些监视之后,想着心里其实挺别扭的,感觉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人注视着一样。不过最后想着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自己不要再表现太出格就好了。

  今天连可能存在的外星人基地都发现了,这么偌大的一个国家,肯定也有他的秘密。李渔反而觉得,自己身怀7号渔场的事情,也许不是一个特例。而国家对于这些特殊的存在,也许比他想象中来得更加宽容?

  当然,常茗肴和杨骏同样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只是他们最后没有跟去,没有亲眼所见。所以不如李渔一样受到的约谈更多,更长。这让李渔后悔得半死,让他多话!

  ☆、第六十一章 渔民到哪都吃香

  巨龙号依旧如期开往南极极端区域,那被留下的科考队打着寻到了矿产的旗帜留下的。太多的人注视着巨龙号的动向了,所以它是不能出现任何异动的。其实,昨晚已经连夜有军用飞机从最近的巡航舰上往这个岛上赶来了……

  “还在想那件事情吗?”常茗肴看到李渔在甲板上,走过来,轻声问道。

  “没有,其实也没什么大的干扰。我是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刚开始我还有些后悔参加这一次的科考,但是后来我想了很多。如果没有参加这次的科考,很多东西,也许我一生都不能看到。”李渔感叹道。

  他是今早,已经快要天亮了才和保密组的人谈完了的,各种保密文件签得让他都想哭了。不过唯一让他庆幸的是,那种未知金属并未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回道巨龙号后,细胞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他的7号渔场,也没有让他的身体出现什么特别的变化。

  虽然鲜教授并不知道李渔他们遇到了什么,或者说是发现了什么。因为李渔他们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出现在集合点的。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昨晚他们是绕了圈,从海上秘密回到巨龙号的。

  不过他多少从李渔、常茗肴和杨骏的脸上看出了不同,因为对李渔的特别注意,再加上他也接触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还是安慰了李渔几句,让他不用太担心,不要有什么负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鲜教授也不会声张,更不会问李渔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事情,就算是他问,李渔他们也不敢透露丝毫。就连亲爹问起来,都不会说半个字的。李渔听鲜教授隐晦的提起过这类事情他也接触过,如果恪守秘密,那么不会为他带来任何麻烦,心里也踏实了些。毕竟,他也没想过要将这件事说出去,或者用这件事为自己谋取什么福利。

  虽然现在海水的温度已经极低,冰山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但是下潜取样的活动却也越发频繁了。这一片海域里面,生活着更多南极特有的物种,更值得他们不远万里的行程,来研究这片的生物。

  今晚,也只是时间是的晚上,他们就会到达西南极的岛屿带,而巨龙号的第一个目的地也到达了——南极长城站。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南极洲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科考站,虽然,不是建立在冰川之上,而是在岛屿上面的。

  这里是西南极,算是离我们国家的海岸最近的距离了,也只是相对来说。但是当时是85年,我们国家当时的技术,这里建设科考站是最合适的。而且这附近的企鹅、鸟类、以及鲸鱼的活动频繁,所以也是这些生物的保护区。

  而随着巨龙号的前进,李渔他们也靠近了南极圈。南极圈现在处于极昼现象,也就是说在极昼的180天内,南极圈内都是没有黑夜的!而和它遥遥行对的北极圈,现在正处在极夜状态,只有无尽的黑夜。

  而长城站就在南极圈的边缘,也受到了极昼的影响,现在只有白天,没有晚上。所以这里的晚上,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了。

  在下船的时候,李渔是再三确认的看了一下船上的时间,会不会因为南北极磁性不同,导致它走错了?晚上十一点二十三分,但是外面的确实明亮如同白昼。虽然在培训的时候,培训老师就已经反复的说过这个问题,但是真的看到了,李渔还是觉得十分惊讶。

  虽然是我国最早建在南极洲的考察站,但是因为多次整修,扩建,这里的环境一点也不差。李渔他们会在这里呆上五天,还要在这周围探查、下潜。虽说这里只是南极圈外围地域,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是南极圈的范围。但是,温度已经极低了,平均在零下三十几度。还是在极昼的情况下。

  这里距离北京一万七千多公里,真的叫做不辞万里来到这里了。而李渔他们也没有失望,下船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海鸟从头顶上空划过。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鸟类肯定没有什么可爱温婉的了,全是些彪悍的。

  那些鸟儿滑翔在海面上,一旦发现猎物,立刻将它从海里捉起来。它们的利爪牢牢的抓住鱼虾,有些小鱼虾,它们直接用嘴衔着。李渔就看到一只头顶上有点黑色斑纹,其它羽毛都雪白的海鸟。